成语故事:第一期

杀鸡焉用牛刀的典故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十分重视礼义教化,他的思想对学生的影响很大。言偃即子游,是孔子的学生。他在武城做县令时,使孔子的思想得到了发扬光大。
一次,孔子来到武城,听到一阵阵弹琴唱歌和的声音,知道是子游在这里兴办教育的结果。
当时,一个小小的县城能有学校之类的设施,已是非常难得。但孔子认为在县里办教育,是十分可笑的事,便对子游说:“割鸡焉用牛刀?”意思是说治理一个小城而施用礼乐教化之大道,就像用杀牛的大刀杀鸡,大可不必。
子游不是在先生面前唯唯诺诺的学生,他反驳说:“先生曾经教导我们,为官的人若懂得礼乐大道,就能爱护百姓;百姓受了教育就会变得驯服,容易驱使。我在县城兴办教育,使之处处有弦歌诵读之声,正是按您的教导做的。”
孔子听后,认为很有道理,便收敛了笑容,严肃地对在场的几个学生说∶"言偃的做法是对的,我先前说的'割鸡焉用牛刀'是开玩笑的,你们不要当真哟!"

画龙点睛的故事

南北朝时期的梁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画家名叫张僧繇,他的绘画技术很高超。当时的皇帝梁武帝信奉佛教,修建的很多寺庙,都让他去作画。
传说,有一年,梁武帝要张僧繇为金陵的安乐寺作画,在寺庙的墙壁上画四条金龙。他答应下来,仅用三天
就画好了。这些龙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简直就像真龙一样活灵活现。
张僧繇画好后,吸引很多人前去观看,都称赞画得好,太逼真了。可是,当人们走近一点看,就会发现美中不足得是四条龙全都没有眼睛。大家纷纷请求他,把龙得眼睛点上。张僧繇解释说:“给龙点上眼珠并不难,但是点上了眼珠这些龙会破壁飞走的。”
大家听后谁都不相信,认为他这样解释很荒唐,墙上的龙怎么会飞走呢?日子长了,很多人都以为他是在说谎。
张僧繇被逼得没有办法,只好答应给龙“点睛”,但是他为了要让庙中留下两条白龙,只肯为另外两条白龙点睛。这一天,在寺庙墙壁前有很多人围观,张僧繇当着众人的面,提起画笔,轻轻地给两条龙点上眼睛。奇怪的事情果然发生了,他点过第二条龙眼睛,过了一会儿,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四起,雷鸣电闪,在雷电之中,人们看见被“点睛”的两条龙震破墙壁凌空而起,张牙舞爪地腾云驾雾飞向天空。
过了一会,云散天晴,人们被吓得目瞪口呆,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再看看墙上,只剩下了没有被点上眼睛的两条龙,而另外两条被“点睛”的龙不知去向了。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传说引申出“画龙点睛”这句成语,比喻说话或文章,在主要处用上关键性的、精辟的一两句话,点明要旨,使内容就更加生动有力了。但是在知识改革开放的信息时代,我们可以认为这就是一种创新,因为张僧给龙点了眼睛就发生了一个质的飞跃。

图穷匕见的故事

秦王嬴政在进行并吞六国的统一战争中,先灭掉了韩国和赵国,接着就直捣燕国。
为挽救国家的危亡,燕太子丹经过周密的谋划,派出刺客荆轲,带着从秦国叛逃来燕国的将军樊於(wū)期的脑袋和一卷燕国督亢(今河北涿县东南)的地图,来到秦国,假借献上秦王的仇人的人头和割地求和的地图,而暗暗地把一把匕首藏在用布帛做成的地图卷里,企图伺机逼迫秦王改变其进攻邻国的政策,退还侵占的别国的土地;如果不答应,就杀死秦王。
临出发那天,太子丹又给荆轲找来一个叫秦舞阳的人做帮手。
荆轲走到易水河边,在跟他送行的人告别时,他对着天长长地吐了一口气,就慷慨悲壮地唱起歌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然后,就拉着秦舞阳,蹦上了车,连头也不回,飞也似的就走了。
公元前227年,荆轲到了秦都咸阳。秦王一听说燕国的使臣送来了樊於期的头和督亢的地图,心里十分高兴,便穿上朝服,安排几个招待员,在咸阳宫隆重地接见荆轲。
荆轲捧着装有樊於期头的木匣,秦舞阳捧着地图匣,一步步地走上了秦国宫殿的台阶。
秦舞阳一见秦国朝堂那么威严,不由得有些心惊胆战。秦王左右的人看见他这个样子,都很奇怪,既然是使者为什么脸变了颜色呢?
荆轲镇定自若,走向前去对秦王说:“他是北方粗野的人,从来没有见过大王的威严,免不了有点害怕。”
秦王对他们是否心怀歹意,也有点防备,就对荆轲说:“叫他退下去!你给我把地图拿来。”
荆轲从秦舞阳手里拿过地图,把它献给秦王。秦王打开地图,荆轲就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地指给秦王看。翻到末了,卷在地图里的匕首露出来了。
于是,荆轲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着匕首向秦王刺去。秦王一见,抬起身子使劲地向后一转,那只袖子断了,连忙拔剑,可是因为心急慌忙,剑也太长,拔不出来。他只得绕着殿上的大柱子跑,荆轲紧紧地追逼着。
台阶上面站着的几个文官手无寸铁;台阶下面的武士,照当时秦国的规矩没有命令不准上殿去,再说他们也被这突然的情况惊呆了。过了一会儿,几个文臣眼看情况太紧急了,便赶上去用手去打荆轲,有一个伺候秦王的医生,急忙用药袋向荆轲打去。
趁这工夫,秦王终于拔出了身上的剑,一剑就砍断了荆轲的左腿。荆轲站立不住了,就举起匕首,向秦王投了过去,没有掷中秦王,打在柱子上。接着秦王又砍了荆轲几剑,秦王的卫士也赶上来把荆轲杀死了。

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故事

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故事讲的是古时候有一个叫做张三的人,非常害怕自己辛苦赚来的三百两银子被别人偷走。
于是在屋里挖了一个坑将银子埋了进去,还是不放心的他,还在旁边的墙上贴上写有“此地无银三百两”的白纸。
张三的邻居叫做李四,这一天张三埋银子和在墙上贴白纸的过程,被邻居王二看得一清二楚。
于是,在半夜的时候,王二就悄悄地翻进了张三的家,将张三埋在地里的银子挖了出来。
将银子挖出来之后,看到墙上贴着写有“此地无银三百两”的白纸后,李四便又取了一张白纸写下“隔壁王二不曾偷”的字。
第二天当张三发现自己的银子被偷的时候,就看见了王二贴在墙上的纸,便知道偷走银子的人是王二,于是立即就像官府报官。

南辕北辙

战国后期,一度称雄天下的魏国国力渐衰,可是国君魏安厘王仍想出兵攻打赵国(邯郸)。
正出使别国的谋臣季梁听到这个消息后,走到半路赶紧返回来,衣服上的皱折顾不得整理平整,脸上的尘土也顾不得洗干净,就急急忙忙去见魏安厘王,进行劝阻。
魏王正在布署攻打赵国的计划。他看见季梁风尘仆仆的样子,很奇怪,问季梁:“你有什么事这么着急见我?连衣帽都不整理一下?”
季梁说:“大王,刚才我在路上遇到一件奇怪的事。赶紧来禀报大王。”
魏王很好奇,连问是什么事。
季梁说:“这回我从外地回来的路上,在太行山脚下碰见一个人,正坐在他的马车上,面朝北面,告诉我说,他要到楚国去。
我对他说:“到楚国去应往南方走,你这是在往北走,方向不对。”
那人满不在乎地说:“没关系,我的马快着呢!”
我替他着急,拉住他的马,阻止他说:“方向错了,你的马再快,也到不了楚国呀!”
那人说:“没关系,我带的路费多着呢!”
我说:“虽说你路费多,可是你走的不是那个方向,你路费多也只能白花呀!”
那个一心只想着要到楚国去的人有些不耐烦地说:“这有什么难的,我的车夫赶车的本领高着呢!”
我只好无奈地松开了拉住车把子的手,眼睁睁看着那个盲目上路的魏人在马车的带领下,一直向北走去。那个魏国人,不听劝告,仗着自己的马快、钱多、车夫好等优越条件,固执地朝着相反的方向走。他条件越好,他就只会离要去的地方越远,因为他的大方向错了。”
季梁偷偷观看了一下魏王的脸色后,接着说:“现在大王动不动就想称霸,依仗自己的国家和军队强大,就去攻打赵国,想扩展地盘,抬高声威。可是,您知道吗?您这样的行动越多,距离统一天下为王的目标就越远,这正像要去楚国却向北走的行为一样啊!”
魏王这才明白,原来季梁是在绕着圈子劝说自己。他低头默默地想了一会儿,觉得季梁说的有道理,于是取消了攻打赵国的计划。
由这个故事,就产生了成语“南辕北辙”。

# 成语故事
爱情故事:第二期
评论
zhong2788小钟先生的文案馆广东
文章40
分类35
标签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