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错觉效应:一种心理学现象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 年/6 月/9 日/第 005 版
心理学

真相错觉效应:一种心理学现象

浙江师范大学心理系 陈宏

英国作家阿道司·赫胥黎在其《美丽新世界》一书中曾言,“62400 次的重复就是一个真理”。1977 年,哈舍尔 Hasher)等人开创性地提出重复陈述正确和错误的一般知识,能够增加感知准确性的观点。后来数十年的研究表明,重复的信息比新的信息被认为更加真实,即如果人们以前接触过这些陈述,他们往往会认为这些陈述更加真实,这就是所谓的“真相错觉效应”(illusory truth effect),又称“重复诱发的真相效应”或“重复暴露的效应”。
在信息丰富发达的现代社会中,真相错觉效应增加了人们了解真相的困难。例如,微博或其他社交平台上的一些谣言,会因为传播时间长和转载人数多,而造成重复次数较多,最终会提高人们感知到的准确性,认为这些谣言就是真相。在这种情况下,官方的解释和澄清所起的作用将非常有限。再例如,虚假的宣传广告也利用了这一效应,商家通过多次重复宣传产品的功能功效,让消费者日渐熟悉起来以获得信任,达到使其购买产品的效果。
对于真相错觉效应,最普遍的解释就是加工流畅性,即人们处理信息时的元认知体验。温克尔巴赫(Unkelbach)等人认为,当信息被重复时,它会被处理得更流畅,因此被认为更真实,即加工流畅性可以作为真理的信号。事实上,王维春以及布拉希尔(Brashier)等人提供了神经学上的证据:边缘皮层(PRC)是大脑中与流畅性相关的区域,PRC 活动增加,重复陈述的真实性评分增加,而不是新陈述的真实性评分增加。因此,错误的真相是由一个流畅性机制调节的。来自其他支持加工流畅性观点的研究表明,除了重复,不同的流畅操作,如概念流畅性(如语义启动)、知觉流畅性(如对比)以及语言流畅性(如押韵)也会产生错觉。同时,奥尔特(Alter)和奥本海默(Oppenheimer)指出,流畅性提供了强烈的元认知信号,使得这种错觉不易消除。后来,温克尔巴赫和罗姆(Rom)用参照理论进一步解释真相错觉效应。该理论认为,综合元素之间的语义联系程度是预先存在的,有时参照已经连贯地连接在一起(如“学生”和“老师”),但有时它们不连贯(如“水手”和“秘书”),然而当一个语句被重复时,这种重复会增加综合参照元素之间的连贯性。这反过来又导致语句处理更流畅,因此与新的信息相比,重复的信息有更高的概率被判断为真相。
那么,真相错觉效应是在哪个年龄阶段开始形成的呢?在真相错觉效应的普遍性研究中,法西奥(Fazio)和谢里(Sherry)调查了 24 个 5 岁、24 个 10 岁孩子以及 32 个成年人的发育起源,如果重复和真理之间的联系是隐含的,那么即使是 5 岁的孩子也应该表现出这种效应。结果表明,三个年龄组都更倾向于认为重复的陈述是真实的,而不是新奇的陈述。这些结果表明,重复和真理之间的联系是在很小的时候就产生的。孩子们通过与周围世界的互动,潜移默化地学习重复和真理之间的关系。因此,该研究进一步证明了真相错觉效应是普遍存在的,适用于所有的人和所有的刺激,并且在幼小的时候就已习得。
尽管已通过多次研究证明这种真相错觉效应是一种强有力的现象,但几乎所有研究都使用了3 次或更少的重复。为了解决这个限制,哈山(Hassan)和巴伯(Barber)进行了两个实验,使用了更多的重复次数。在实验一中,向参与者展示了多达 9 次的琐事陈述,在实验二中,展示了多达 27 次的陈述。之后,参与者对之前看到的陈述和新陈述的真实性进行打分。在这两个实验中,发现感知的真实性随着重复次数的增加而增加。然而,这些真相等级的增加是对数形式。感知真相的最大增长来自于第二次接触的一个陈述,除此之外,每次重复,感知真相的增长幅度越来越小。即感知真相真相小幅度增长,重复 9 次后,这些增加可能不再有实际意义。这一发现对于应对现实生活中的真相错觉效应具有重要价值的最大增加来自于第二次听到的信息。除此之外,接下来的重复会导致感知到的真相小幅度增长,重复 9 次后,这些增加可能不再有实际意义。这一发现对于应对现实生活中的真相错觉效应具有重要价值。

观后收获:
1.是否可将这种现象用于学习,记忆一个东西重复2,3 次即可,多了效率不高。
2.也为舆论战提供了一些依据,重复确实可以改变人的认知,无论多么荒谬。
3.人们乐于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部分依据就是加工流畅性,即这样做认知体验更加舒服。

评论
wdqkld
文章1
分类1
标签0